文 / 須文蔚
指導編採社十四年,第一次得到全國大專社團評鑑的優等奬。
東華大學編輯採訪社:從《記哈客》到《左岸電子報》
1999年11月25日 《記哈客》創刊,編輯們為黎容芝、黃明楓、洪薏珺、傅楷智。正式以志學常見的植物「杜虹」的阿美族語為這份雙週刊命名,期許這份刊物代表東華大學與花蓮地方本土的結合。這份報紙原本是學務處的業務報,由學務處項下出資,委託同學編採與送印,因此新聞多半屬於政令宣導。
2000年的秋天我進入東華大學中文系,當時的學務長張瑞雄教授在新進教師座談會結束後,希望我協助與指導《記哈客》,期許這份報紙能和政大的《大學報》一樣精彩。於是我和主編林葳、唐玉霜接觸,討論改版事宜,重點包括編輯方針改為:一、這是一份學生觀點的校園報;二是、這是一份以志學為中心的「社區報」;三是、我們接受學務處的委託辦報,但是不配合政令宣導,新聞判斷要獨立。在2000年12月4日《記哈客》第十六期出刊,改為書法字的標頭,並且實驗單色發行。
和學校其他處室的業務報紙最大的不同,學務處並沒編列稿費,編輯採訪社完成編採工作後,也從不需要送審,直接交給印刷廠印製與發行。誠如社員謝佳芳的描述:「東華大學校園報《記哈客》是由校內熱心參與編輯採訪社的同學們在無酬、無獎勵、無正式傳播系所課程支援的情況下,編輯並發行的一份校園報紙。」這份報紙要和《大學報》、《銘報》或是《生命力》相較,屬於人力與資源嚴重不足的報刊,每學年能夠定期出刊,靠的是師生之間的熱情,以及對新聞自由的堅信。
從2000年底開始,到2007年的春天,歷任學務長都給《記哈客》新聞獨立的空間,甚至是報導內容比較有衝突性時,學務長都願意站在學生自治的立場,和各處室協調。在《記哈客》第82期討論學程的衝突事件後,學務處更弦易轍,要求編輯採訪社必須在編輯完成後送學務處,由學務處送印刷廠。我們認為這是一種事前審查,違反憲法保障的言論自由與本校創校精神。
經過社內多次協商與討論,我們希望走出更寬闊的傳播空間,在經費與新聞判斷上更獨立的流程,於是在極短的時間內,我們痛苦地進行七年來最大幅度的編輯政策改變:不再接受學務處委辦編報,發行電子報。
在我們籌畫電子報發行期間,學務處曾來電告知社長黃崇源:「不得沿用《記哈客》的名稱。」我們無意對立,也不想爭論是誰發想出《記哈客》的刊名,或是報刊編輯著作權(刊頭、版型)歸屬的問題。我們放下七年的努力,從頭來過。
經歷2007年一個暑假的規劃,編輯採訪社推出《左岸電子報》在刊頭標示出我們的方向:
《左岸電子報》是由國立東華大學編輯採訪社成立於2007年8月的一份社區報紙,關心太平洋左岸的區域文化、教育、藝術、生態、環境發展,接續校園報《記哈客》的理想,在花蓮縣壽豐鄉志學村編採,向全球發聲。
我們關心東華以及堅持新聞自由的理念沒有改變,我們願意放眼更大的社區,進行一次新的冒險。
我們在左岸,在一個色彩繽紛,互動性更強大的WEB2.0媒體平台上書寫。我們同時資訊志工計畫,連續七年致力於縮短城鄉數位差距。一方面評估社區小學的資訊程度,協助數位化教學,一方面將人文藝術和數位科技作結合,例如:美感養成、文學創作、Flash遊戲製作、新聞採訪寫作,透過主題式設計進行數位化教學,將數位攝影和電腦的運用,作更為生活化的嘗試。除此,寒暑期電腦研習營更策劃學員作品展,邀請社區家長和師長共同參與,期望透過孩子們的眼睛,達到社區交流的目的。
從一個只有十個人左右的社團,摸索、學習與調整,我和同學們一起歡笑與流淚,經過許多挫折,但是挫折讓我們更勇敢。我們從每次校園內的社團評鑑,當永恆的第二名(連續好多年),到這兩三年可以代表學校參加全國的社團評鑑,社員的成長、茁壯是自發的,讓人感到驕傲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