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r browser does not support JavaScript!
東華華文舊站
東華華文系
系友見證
【 85級校友 朱錦雄 政治大學中文博士】 
如果說華文文學系的核心是在「將華文視為國際語言,去除中心與邊緣的對立,將華文文學視為一個整體,關注世界各區域華文文
學/文化的發展,重視彼此間多元平等的對話關係」的話,那麼師資絕對是這個系必須關注的地方。東華大學華文文學系的師資極
為堅強,其領域不僅橫跨古典和現代、東方和西方,文學和思想、理論和批評、文化與傳播,國內相關系所鮮少能聚集如此眾多在
學界不同領域又各有成就的教授。相信進入此系就讀,一定可以獲得多元且多層次的啟發。
 
【87級校友 謝文華 中正大學中文系博士】
面對就業職場的日益緊縮,培植自我良好的競爭實力,自是步上康莊大道的堅實基礎。
在傳統中文系領域的學習歷程中,藉由文學作品賞析、作家品格理解、文字韻律掌握,往往能撩撥讀者的心靈底蘊,開啟生命的豐
富寶盒,那份深層的體會與悸動,總如武陵人般誤入文學桃花源之後,始能恍忽感受。
而如今,世代時移,桃花源已然座落在當下現實的生命情境之中,若欲徜徉優遊其中,豈能「不知秦漢,無論魏晉」?而顛破時間
、空間的藩籬,秉持文學承衍不別古今的認知,兼容並蓄地向「現代、兩岸與海外以華文為表達媒介的文學與文化文本」(華文文
學系成立宗旨)乞靈借火,或可彌縫文學處在「想像」與「真實」之間的落差,修補生存於「傳統」與「現在」兩下斷裂的缺憾,
若能如此,也許我們將可真切感受文學所帶予我們的智慧與意義。
 
【90級校友 廖宏霖 交通大學社會與文化研究所、東華大學華文系碩士班創作組】
「語言之眼」
語言是存有的居所。「華文」即是從某種對於語言最素樸的想像出發,重新檢視語言做為一種對生命存在認識的前提,如何跨越國
族認同與學科分際的疆界,從一個似近還遠的陌生地回望各種固有論述或知識所打造的文化地景。這樣一種陌生地既是「原點」,
亦是「遠方」,是某種發生對話的軸心點,但同時更是所有論述鋒利的邊緣。因此「從語言出發」即意味著「在界線上思考」,自
由地出入各種已然或未然、應然或實然的命題,無所束縛,拒絕被任何僵化的知識範式所捕捉,強調一種混雜、多元與異質的可能
性,解開文化長久以來被各學科視作某種靜態研究對象的束縛,也回應了存有原本就具備的複雜性與動態。
就像是一場必然的風暴為了要跋涉到最遠的他方,轉動出更強大的力量,擴展更寬闊的領域,而使自身中心呈現虛空的狀態。而那
虛空的中心點彷彿就是一隻「語言之眼」,深情凝望著存有的居所。
 
【90級校友蔡蕙如 台大新聞所碩士 NGO組織工作者】
首先,恭喜華文系成立,這是一個重要的轉捩點。中文系變成華文系,並非意料之外。老師們早在過去我在中文系學習的時光裡,
不斷地引領我們,培養更遼闊的文學視野。在課程中,突破古典與現代的界線,並且針對當代文化議題,有著深刻的討論。在課程
之外,老師們也帶領我們進行跨界的創作,與相關當代媒體課程的實踐。在多元教學環境,促使我打開眼界、長出較具批判意識的
精神。感謝華文系,也希冀華文系在未來的日子,可以培育出更多熱情的年輕人。
 
【90級校友 邱立雅 花蓮縣萬榮國中國文代課老師】
自東華中文系畢業後,遇上了一位曾經讀過傳統中文系的後輩,她相當不滿意該系並非所想的──創作。她想要恣意的創作,但整
個系只是窮讀古典文本,迂腐死水,於是充滿創作熱情的人離開了,遠赴北京,轉而投入電影學院文學系的懷抱。
當時我替她覺得可惜,可惜沒有一個暢通的管道,讓這位後輩知悉,其實台灣也有她理想的中文系,就在東華大學。
後來東華與他校合併,一些複雜的因素,使得中文系四分五裂,一些當時執著於東華中文創系的理念的老師們,在重重困難之下成
立新的系所,於是出現了浴火重生、脫胎換骨的「華文文學系」。不再附著於中文系底下,更能自由自在的呼吸,告訴想要創作、
喜歡現代文學的人,在這裡可以得到他們想要的養分。
華文文學系結合創作與文化,紮根傳統,伸出多元的枝枒,讓華文文學系的學生眼光看得更廣更遠,也更有競爭優勢。
華文文學系必定能開創新的局面,培育出優秀的創作能手,就像那些開在縱谷裡,閃閃發亮的花朵。
 
【90級校友 高淑媛 基隆海產事業學校國文代課老師】
一直以來,我們的文學教育大致以中文系為中心,學習中國古代文學為主,當我們沉浸在古典傳統文學美感時,往往遺忘了與世界
接軌的必要性。事實上,現在學生的學習必須更具實用性,以避免無法學以致用的困境。現在東華華文文學系以重視華文文學的創
作與實務應用,結合文學與文化研究的多元跨界整合,與西方文學接合,使之更具現代性、國際化及實用性,落實在產業結合的實
務課程,使文學與社會現實能更密切相關,必然成為未來發展的需要。
很多孩子對所謂的華文文學系與中文系容易產生混淆、迷惑。事實上,華文文學系研究視角與中文系有本質上的不同,不同於以古
代中國文學為中心的中文系,華文文學系將華文視為國際語言,讓孩子可以更了解、重視世界各區的華文文學、文化,使學習能更
具實用性。
 
【90級校友 方尹綸 台灣藝術大學戲劇所、國光劇團】
「專業的自由、自由的專業」
二十一世紀,是個知識狂飆、人才輩出的時代。在這個時代中被需要的往往是人們口中的「菁英」。那麼,菁英又是從何而來?在
大學教育中,系所授與學生的專業,便是造就社會菁英的第一步。但除此之外呢?我們在大學裡面除了學習到專業的知識與技能,
應該還可以有更多的選擇,例如實務經驗、創意…等等。學生在這種學習過程中的自我成長,也是十分重要的,不過很多系所可能
只會著重於自己的「專業」,而忽略了這種學生自我成長的可能。從【東華大學華文文學系】的宗旨與規劃來看,它和其他文學性
質的系所最不同的地方,便是在於它把重點放在學生的自我成長,實作與專業並重,觀念新穎並且和國際觀接軌,試圖造就的不是
過往的專業化菁英,而是更自由、更現代化的社會新鮮人。我相信這種新時代的觀念,將成就出現代文學發展新的潮流。
就我個人而言,與其說我的經歷是從中文系到戲劇所,倒不如說我對文學的興趣轉移到劇場。這中間的差異是如何過渡?事實上,
就是我在大學時期的學習,讓我順利地走向那條不同的路。這就是我上面所說「自由」的精神,只是當時是潛藏在系所的發展方向
,但現在華文文學系以此精神為學習的號召,更可能讓所有的學生自由地選擇自己未來的路!我也預期未來華文文學系的學生們自
由地發展自我的專業後,除了在各個領域中發光發熱,也可以讓這個社會充斥更多人文與文化的關懷,這才是現代文學最需要也最
缺乏的發展!
我看到的華文文學系,是一種「專業的自由」,也讓學生自由發展成為一種特別的專業。這是一種超越一般系所的願景,或許未來
的發展可能會遇到一些困難,例如:課程涉及太廣,學生無法專一學習或花蓮地區偏遠,領域資源不足…等,不過我認為只要把持
住這重要的精神,並確實地傳達給學生,相信縱使遇到任何問題也都可以迎刃而解的。
 
【91級校友 施虹如 台北藝術大學電影所編劇組】
只要是世界存在想被述說的事情,就離不開文學。對我而言,文學的存在不僅在於培養一種述說的能力,而是將日常體制的順理成
章,予以拆解,當用鎳子去檢視現實及背後龐大文化結構的各種零件後,才有可能顯示它對個人及對社會整體的獨特意義。
這些意義是我們之所以「在」的本質。電影雖然是另一種語言,但它與文學一樣,都是試圖透過一種想像,以影像以文字鋒利地割
開現實,剖開深處綿延人性的幽微及對生命存在本質的探索,使得這兩種語言,有了彼此觀照的空間。因此,我認為電影離不開文
學。
 
【92級校友 蔡凱貞 紀伊國屋書店】
畢業後投身圖書業至今已經將近要三年的時間,每天接觸到的出了書之外還是書,面對每天不斷翻新的出版作品,對於所謂「文學
」作品的定義也有著與先前不同的看法,就像是華文文學系教育所扮演的角色一樣,試著打破以往純文學定義將眼界放寬,任何主
題、體裁都可以被認為是「文學」的一種,試著引領我們去接觸文學的各種面貌,進而去認識整個現今社會的趨勢,讓文學不再只
是字面意義上的「文學」,將文字轉化成各種形式呈現在你我眼前,更加貼近地存在於人我之間。
 
【91級校友施湘靈 美國華盛頓大學亞洲語言與文學系博士、】
        聽到華文系成立的消息,對於畢業的學生來說,我想都有些複雜的感觸。一方面似乎正式與過去那個中文系告別,另一方
面又看到當初吸引著我們前去的那些特質,以一種更決然的姿態延續著。那時候東華中文系就是一個特別的地方。古典的與現代的
在這裡交會,沒有人固守其一而不受另一方的震動。創作與採訪活動也同樣頻繁,好像在其他地方失去的方向感,在海岸山脈與中
央山脈之間就會重新活過來。最重要的是,這裡的老師一直都是那麼熱情、熱切地期許著、幫助著學生。在這裡,學習是單純而豐
富的。現在我讀著華文系的規畫時也能感受到同樣的熱情,不同的是,華文系的師生比起過去要有更大的活力,對世界要有更強烈
的好奇心,因為「華文」所指涉的不只是經典的語言,更是早就已經在世界各地居住生長的語言。學生能在華文系老師的多方帶領
下加以記錄、描述甚至參與其間,該是件多麼幸福的事!去年年底我去加拿大拜訪甲骨文老師高嶋謙一先生時,讓老師帶我走了一
趟英屬哥倫比亞大學的新渡戸記念庭園。老師一路走,一路替我講解庭園設計者森歓之助的用心。原來那庭園象徵人的一生,每一
個岐路、每一盞石燈都有寓意。我曾經在一個岐路上選擇一條盡頭隱沒在樹林間的小徑,老師說這代表我敢冒險。但我沒告訴老師
的是,我之所以有勇氣,是因為有老師陪著我越過石瀨,走出樹林。而我之所以能感受這個庭園的美好,也是因為有老師指點。華
文系這條路也是的,能有老師指引,將會看到怎樣精彩的風景啊!
 
【91級校友 江語喬 高雄醫學大學性別研究所】
自東華中文系畢業後,便進入高雄醫學大學性別研究所就讀,對許多人來說,性別研究仍是一門摸不著頭緒的領域。以台灣社會脈
絡下的性別關係為例,性別研究不僅只是理解刻板印象中的表層性別課題,它還繼續往下延伸探究造成這些關係的深層原因;透過
分析這些關係,我們可以釐清且意識到這樣如洋蔥般層層剝開便讓人流淚的純淨外衣,其實包裹了最穩固又頑強的洋蔥球莖──父
權體制。為了避免每次剝洋蔥被其嗆辣攻擊,可以戴著具有反省、批判的性別之眼來處理,而此方式也適用於醫療、歷史、科技、
族群、媒體、消費、全球化、多元文化等不同品種之洋蔥。簡而言之,性別研究是一門跨領域的研究,它所培育的是一個基本且紮
實的能力,讓我們可以在接觸到不同議題時,恰當且正確地使用它;性別研究如此,華文文學系亦是如此。
過去東華中文系將古典文學與現代文學並陳,意圖與當時大部分以古典文學為主要研究範疇的他校中文系有一清楚的區隔,因此不
論是師資和課程架構上可以說陣容堅強;但十多年的歲月流轉與大量新興的研究議題,中文系所成立的初衷能夠符膺這些新興研究
的需求嗎?我認為有必要在利基於過去東華中文系的基礎上,獨立開創一個全新且具研究潛力的系所,那正是華文文學系存在之必
要的原因。以新的姿態與眼光出發,將華文視為國際語言,除探究現/當代華文文學,也加入對國際文學發展的關注;而文化作為生
活方式之總稱,研究日常生活的一切與社會情境脈絡接合,更能有貼近所處社會的脈絡感而不致浮誇與天馬行空之想像臆測,更重
要的是加入了性別研究的觀點與訓練,可以關懷到更深入之社會面向。因此文化研究與文學跨界整合必能激盪出更多火花也是必然
之趨勢,新系所的成立讓人有更多的期待與期許,誠懇推薦!
 
【92級校友 許景秀 東華大學觀光暨遊憩管理所】
面對就業職場的日益緊縮,培植自我良好的競爭實力,自是步上康莊大道的堅實基礎。
在傳統中文系領域的學習歷程中,藉由文學作品賞析、作家品格理解、文字韻律掌握,往往能撩撥讀者的心靈底蘊,開啟生命的豐
富寶盒,那份深層的體會與悸動,總如武陵人般誤入文學桃花源之後,始能恍忽感受。
而如今,世代時移,桃花源已然座落在當下現實的生命情境之中,若欲徜徉優遊其中,豈能「不知秦漢,無論魏晉」?而顛破時間
、空間的藩籬,秉持文學承衍不別古今的認知,兼容並蓄地向「現代、兩岸與海外以華文為表達媒介的文學與文化文本」(華文文
學系成立宗旨)乞靈借火,或可彌縫文學處在「想像」與「真實」之間的落差,修補生存於「傳統」與「現在」兩下斷裂的缺憾,
若能如此,也許我們將可真切感受文學所帶予我們的智慧與意義。
 
【92級校友 卓滋紓 臺東專科學校高職部國文科代理教師】
新時代需具備新能力及新思維的人才,如何在各領域培養出新人才,提升自我競爭力,則是一件刻不容緩的事,因此更需具備世界
觀的新系所來開拓新視野。
傳統中文系學生畢業後,有不少人選擇擔任中學教師,然而因少子化之故,教師現已成為夕陽產業,不少人成為流浪教師,飄蕩各
校之間。適逢近年來全球興起中文熱,使得學習華語的人口不斷向上攀升,在華語師資的需求量也大增,也成為有志成為教師之輩
的轉機。
然而想成為華語教師,現有中文系所學知識並不完備,所幸新興的華文文學系結合理論與實務、古典與現代、海外及兩岸……等,
並深刻關切現當代國際文學發展,對有志於華文文學及文化的學習有興趣的人提供一個揮灑的場所,而多元化的課程則能培養各項
能力來面對多變的世界潮流。
 
【93級校友 張以昕 新竹教育大學中文研究所碩士】
曾經身為東華中文系的一份子,畢業以後,考上研究所,未來規劃以現代文學為主要研究方向。在東華求學期間,除了古典文學的
必修課,我集中修習了「現代文學」與「文學創作」的相關課程,對於現在的從事的學習和研究,以及小說、散文創作,助益頗大
。觀察目前現代文學的研究趨勢,強調跨領域的整合,已不同於以往從單一性的文本分析著手。東華華文文學系格外重視結合當代
文化議題,進行文學與文化的多元跨界整合。所謂「華文」,將不只拘泥於中國古典文學的學術傳統,許多跨族群、跨區域、跨領
域的課程,例如:「原住民文學」、「馬華港澳文學」、「西洋文學」等等,並與文化研究結合,能夠提供學生更多元的文學與文
化視野。而原來的東華中文系(壽豐校區)所規劃的文學創作與文化創意產業課程,在新設立的華文文學系中,也可以得到更好的
發揮,學生能夠以「世界華文」的高度和廣度,從事研究和創作,將來謀職和出路也更加寬廣。據此,我非常期待東華華文文學系
的創設和未來發展。
 
【93級校友 翟思嘉 中央社記者】
民國八十五年,東華中國語文學系創立之初,即聲明欲突破過往中文系的框架,強調古典現代並重,也重視文學的實務應用。因此
,東華中文系網羅眾多優秀年輕教師,專業涵蓋古典、現代、傳播,且都在其領域擁有傲人的成績。
因為這樣多元並重的課程,在東華中文系就讀,是我經歷過最豐富的四年。除了古典文學外,我也修讀了許多當時認為「好好玩」
的課程,舉凡編輯、採訪、劇本創作等等,沒想到這也為我日後的職場生涯奠定了基礎。
之後,中文系試辦學程化,將原本分散、「修興趣」的實務專業課程,轉而為更充實且完整的學程規劃,讓東華中文系集現代古典
、讓研究與實務相輔相成。在此同時,我也順利拿到了「資訊與文化傳播學程」證書。
畢業後,我成為《新新聞》周刊編輯,記者,在緊湊的媒體環境中,過往在東華中文系的傳播訓練自然地成為我應變的依據,讓我
這隻不是科班出身的菜鳥不至於過早折翼,慢慢地尋找自己穩定的步伐。
過去給我奶水的各類課程如今成為新生的華文文學系,擁有較之以往更專業紮實的訓練、更全方位的視角。未來,我樂見所有華文
文學系的一員都能站在巨人的肩膀看世界,為「華文」創造無限可能。
 
【93級校友 徐鍾藍 東華大學行政研究所大陸與兩岸事務組】
從八零年代末期開始,全球化逐漸變成社會科學界關注的重點,而在全球化的背景下,促使各國家間的相互依存感增強,一個國家
實力的展現再也不是軍事武力,而是有「軟實力」之稱的文化感染力。在全球,華文使用區域十分廣泛,使用人口也最多。亞洲經
濟崛起後,文化產業成為新興產業,也是華人從全球舞台邊緣躋身中央的橋樑。
目前就讀公共行政研究所大陸與兩岸事務組的筆者,畢業論文也係以中國文化創意產業的發展策略為題,因此深切感受中國市場對
於華人文化的重視與期盼。文化產業發展的方向眾多,包括:新聞、出版發行和版權、廣播、電視、電影、文化藝術、網路文化、
文化休閒娛樂等等,當然,此產業發展需要大量專業人才投入。台灣地處華人世界中央,文化的傳承與優勢不容小覷,但中華文化
底蘊豐厚,要將其推廣全球,傳統中文系稍有不足。「華文」的概念除了文學本身,更注重文學的跨界研究,以及與產業發展結合
的實務性,可說是一個發展多元且具有前瞻觀的學系。
 
【98級校友 黃佳文 中央大學戲曲研究所】
 
期末到了,也正是為了寫報告忙得焦頭爛額的時候。如今,我成了中央戲曲研究所的學生,常苦惱著沒能在空曠的場域散步,思考
著我的過去與未來。
總以為從東華畢業不過是前幾天的事,好不容易從符號學、敘事學或精神分析的文本研究掙逃出來,放眼全臺灣的系所,有哪些中
文/臺文/華文系大學部會教授這些研究方法?這是在別的地方不容易學到的。即使進入中央,我仍惦念著東華扎實的訓練、齊備
的文學作品選讀與創作課程,那種人文氣質與內涵,並不是讀著經典史傳或義理思想能直接體會到的。
我想,我是個離經叛道的學生,沒能懂得經典史傳和義理思想,但我很肯定的是,未來面臨生涯規劃時,不妨早先思考你要的是什
麼、而選擇的校系能給你什麼?選擇進入東華華文文學系的人,也許可以早一步了解華文文學系承襲傳統但能開創新局的價值與意
義,如此,對你未來升學、就業也會有開闊的前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