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屆文學傳播與接受現代文學交流擴大能量]
|
第六屆文學傳播與接受國際學術研討會合影 |
國立東華大學舉辦第六屆文學傳播與接受國際學術研討會,承辦單位華文系主任須文蔚表示,文學可以改變世界,透過各地學者交流擴大文學能量。
接連兩天的研討會在16日下午專題演講後進行一系列的論文發表,由台灣大學中文系教授鄭毓瑜主持,參與的學者包括日本京都大學川合康三教授、香港教育學院王良和教授、區仲桃教授以及虎尾科技大學王文仁教授等人針對古代詩人杜甫、八十年代香港詩壇中國新文學史和魔幻香港現代主義小說等發表與討論。
十七日一整天也有十三篇論文發表與討論,承辦單位華文系主任須文蔚表示,現在文學傳播在香港、台灣與馬來西亞等地不同區域相互影響的狀況,以交流的形式擴大對文學能量的理解,文學可以改變世界與社會有很多不同的隱性方法,經由各地學者的交流也讓從事文學傳播者對文字更有信心。
十七日的論文發表依序為趙稀方教授-小說星期刊和伴侶-香港早期文學新論;林春美教授-非左翼的本邦:蕉風及其馬來亞化主張;林淇瀁教授-臉書的文學傳播模式分析;楊翠教授-黃玉珊的性別敘事與影像美學—以落山風、牡丹鳥為討論對象;柯思仁教授-跨文化傳播中的新加坡現代戲劇起點:1913年的耆英善社;胡紹嘉教授—想家:影像、旅行與家族的故事;陳培峰教授-股旅演歌在台灣—1960年代台灣的在外工作現象;黃宗儀教授—襟兄弟與自己友:從親密經濟談低俗喜劇的本土主義與北進想像;黃儀冠教授—女體與國體之互文—論嚴歌苓小說與電影改編之性別與國族;余君偉教授—論也斯的食物詩學;張梅芳教授—復刊現代詩的編輯策略及其影響;辛金順教授—擬象與轉繹:論六、七0年代台灣現代詩對馬華現代詩的影響;余欣娟教授—殖民與樂土的錯位:論梁秉鈞師的空間隱喻。十七日下午五點十分舉行閉幕式。
(教育廣播電台 花蓮 蔡佩雯)